施琅叛清投靠郑成功,因家仇再度降清,如此反复为何还得清廷重用

 2025-10-01 20:50:21    9160  

施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。他的祖父家境富裕,但到了施琅的父亲施大宣时,家道中落。施大宣为人仁爱、乐善好施,因此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声誉。施琅有着宽广的额头和显赫的面相,施大宣深信儿子日后必定能成为显贵,便十分重视对施琅的教育。然而,施琅并不喜欢书本知识,最终弃文从武,开始专心学习剑术和兵法。加之他自小便随父亲海上经商,熟悉航海知识与气候,具备了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。

具备了良好的武艺与军事素养,又积累了丰富的海战经验,施琅无疑是将帅的良材。17岁时,施琅投身于郑芝龙麾下,屡次在战场上冲锋陷阵,立下赫赫战功。

1646年,郑芝龙归降清朝,施琅作为其麾下部将,也随之归顺大清。然而,施琅等人的投降并不被大清重视。李成栋在奏疏中形容施琅一行人“脆弱不堪,无资战守”,甚至建议解散施琅的部队。施琅等人身处局促的困境,虽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,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,甚至连功劳都没有得到任何赏赐。

郑芝龙虽然降清,但郑成功始终拒绝投降,立志反清复明。施琅擅长兵法且熟悉海上作战,郑成功因此邀请他投靠自己。施琅因在清廷中未得到重用,最终背叛清朝,投奔郑成功,并被任命为左先锋。

在郑成功麾下,施琅五年如一日地效力。郑成功的许多重要决策都与施琅商讨,施琅为他立下了不少战功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二人之间在重大问题上的分歧愈发加大,逐渐产生了疏远。施琅甚至一度有意出家为僧,摆脱这种纷扰。

1651年,也就是顺治八年,施琅与郑成功因“曾德事件”彻底决裂。曾德是施琅的亲兵,由于犯错本应被处死。为了保命,曾德用金钱收买了郑成功身边的亲信,藏匿了起来。施琅追查到曾德的藏匿地点并将其捉拿归案。郑成功得知此事后,派人持令箭命施琅宽恕曾德。施琅却坚决回应:“法令不容徇私,若容情待犯,将来必定后患无穷。”施琅未听郑成功的命令,最终将曾德处死。

郑成功派人来执行命令时,正好是曾德的朋友,这人回去后将施琅对藩主的不敬言辞添油加醋地报告给了郑成功。郑成功大怒,宣布将施琅、其父施大宣和弟弟施显贵一并拘禁。施琅得知自己可能面临杀身之祸,决定逃跑。

施琅通过与看守吴芳将军饮酒,打探出郑成功的杀意已决。施琅借机利用郑氏军法伪装成准备交纳铠甲的样子,趁机将三名士兵杀害,成功逃脱。逃亡途中,施琅得知父亲和弟弟已被郑成功处死,这让他愤怒至极。最终,施琅决定再次投降清朝。

施琅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对郑氏集团内部情况的了解,重新得到了清朝的重用。在康熙的支持下,施琅升任福建水师提督。在此职位上,施琅采取了“剿抚并用”的策略,成功帮助清军在多次战役中击败了郑经的部队。康熙三年,郑经不得不从东南沿海撤退,最终退守台湾。

然而,清廷攻台的时机并不成熟。由于康熙帝年幼,朝政由鳌拜等四位辅政大臣掌握,而当时的三藩之乱以及财政困境,使得清廷未能全力出兵攻台。尤其是满清缺乏海战经验和信任郑氏集团投降将领的局面,使得攻台计划一再推迟。

直到康熙七年,施琅在总结局势后,提出了“剿抚并施”的方案,希望尽快出兵。然而,因鳌拜的权力斗争,施琅的建议被压制,水师提督职位也因此停滞。13年的时间,施琅被迫在京城待命,生活极为贫困,常依赖妻子做女红维持生计。

然而,施琅并未浪费这段时间,他密切关注福建沿海的情况,潜心研究海战策略。直到1676年,福建总督郎廷相意识到,只有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强大水师,才能有效应对郑氏的威胁,施琅因此被重新提拔。

1680年,施琅的家人因密谋与清廷合作的行为遭郑经处死,尽管施琅的儿子施澄被抓为人质,但他依然未放弃希望。最终,1681年,施琅成功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。

施琅以其对郑氏集团的深刻了解、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,以及对国家大义的忠诚,最终带领清军完成了收复台湾的伟大使命。他与郑氏集团的旧将们交锋时,毫不报复私仇,最终以和平的方式收复台湾,并使台湾顺利归顺清朝。康熙帝封施琅为靖海侯,世袭罔替,以表彰他的卓越贡献。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施琅以宽广的胸怀和过人的智慧,完成了这一千古伟业,成为中华历史上极具争议却极为重要的军事人物之一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去故宫太和殿找寻“龙”的踪迹
怎样才能进四大?详解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入职条件+薪酬设置+晋升空间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