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籍注释的不同类型

 2025-07-29 02:10:33    3158  

又有依照文字遂句解释的,也称为传,如《离骚传》。

(二)注

“注”的本义是灌注。贾公彦《仪礼疏》:"注者,注义于经下,若水之注物也。"大意是说古代经书文义难懂,好像水道阻塞,必须灌注才能够流通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中说:"解经以明其义曰注。"

在最初,"传"和"注"都是解经的,因为用"注"的人多,"注"便成为通用的名称。如高诱的《战国策注》、《吕氏春秋注》,郑玄的《礼记注》等。

今人注释的古籍“注”本很多,杨伯峻先生的《春秋左传注》,以为是现代不可多得的好注本。

(三)笺

章句就是"离章辨句"的意思。汉代学者解释经书,往往在解释词义以外,另外再串讲一下经文的大意,他们把这种分章析句解说大意的方法叫作章句。刘师培在《国学发微》中说:"故、传二体,乃疏通经文之字句者也;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。"这说明了 "传注"和"章句"的区别。

大体说来,"传注"着重解释词义,章句不仅解释词义,还串讲句意,分析句法,说明文章结构等。

(五)义疏

"义疏"就是疏通其义的意思,可以省称为"疏"。

到了南北朝时期,由于时间相隔久远,人们对汉魏的注释又感到难懂了,这就出现了新的注释。这种注释不仅要注释古书原文,而且要注释前人已有的注释。有的还采用讲义式的注释,遂字遂句、遂章讲解古书。一般地说,"疏"主要是疏通注文,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,要求根据一家之说,不许违反,有"疏不破注"的规定。六朝义疏很多,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皇侃的 《论语义疏》。

义疏又叫义注,是注解其义的意思。有《毛诗义注》和 《论语义注》等。

义疏又叫义证,是证明其义的意思。《隋书•经籍志》有刘芳的《礼记义进》。

义疏又叫正义,是正前人的注疏的意思。唐代为了适应政治上大统一的需要,对之前的各类的注疏做了一番整理,编出统一的经书注释。唐太宗诏令孔颖达等撰五经注疏,称为《五经正义》。

还有叫做疏证的,意思是会通古书义理,加以校订、别充、考证和阐述。如清代王念孙的《广雅疏证》和皮锡瑞《郑志疏证》等。

另外一些会通古书义理并加以阐释发挥,或广搜群书,补充旧注,究明原委的书,也叫义疏。如郝懿行的《尔雅义疏》。

(六)集解

解是分析注释的意思,集解是汇总各家的解说。何晏在 《论语集解》序中说:"集诸家之说,记其姓名;有不安者,颇为改易。"这就是说一部重要的古书,常常有很多人为它作注释。后来把这些注释汇集起来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的见解,便成为各家注释的汇集。通称为集注、集说、集释等。

还有另外一种集解,不是集各家之说,而是通释经传。如晋杜预的《春秋左氏经传集解》,是他个人给《左传》作注。

(七)译注

译注也叫今译今注。就是用现代汉语注释加译文。古代的注释用的是文言,现代人大多还是看不懂。所以出现了用现代汉语来注释古籍的著作,有的后面还有一段一段的逐句翻译,把古文翻译为现代白话文的。现代的译注很多,但精品却也不多见。

现代学者的译注精品如杨伯峻先生的《论语译注》和《孟子译注》,都是深入浅出的好译注。

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,请回复【善本古籍】公众号消息: 群聊

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汇率换算器:220 美元(USD) 兑换 人民币(CNY)
windows下查看软件的安装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