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縯之死,性格使然,天之所弃,谁能兴之?沦为绿林军的牺牲品

 2025-10-27 08:20:07    3262  

还没来得及下手,宾客被捕,牵扯到了刘玄,刘玄逃走,加入了陈牧为首的绿林军平林部。

他因此成为舂陵刘氏第一个创业者和革命者。他逃了,可他父亲刘子张却因此被抓。弟弟的仇没报,老爹又被抓,刘玄的命够苦。

为了救出父亲,刘玄装死,让人把自己的灵柩抬回老家。这样蒙混过关,刘子张被释放。

刘玄可能是自己装死,也可能找个已死的人假冒自己,无论如何,没有政府内部人帮忙,他难以蒙混过关。所以刘玄为父亲脱身而布的这个局,很能体现他的智慧。当然,如果有人出主意帮忙,他又靠花钱摆平,不能说明刘玄有多厉害。

发生在刘玄身上的第二件事,是在绿林军立他为皇帝的大典上,他羞愧流汗,举着手说不出话。一个皇帝如此腼腆,叫人看着很为他着急,还使不上劲,所以大家都觉得他懦弱。其实以这件事证明刘玄懦弱,有点过分。

你想,昨天还是部队里的一个临时小头目(安集掾、更始将军),今天突然被一群造反的大哥立为皇帝,底下黑压压跪着一帮曾经对自己整天吆五喝六的老领导,谁能在这种境况下不紧张?他要真把自己当回事,马上就有人骂他甚至砍他!一个刚吃饱饭的傀儡,哪里有在自己老领导面前挥洒自如的自信?

换成谁都会汗流浃背。汗流浃背是没经验、没自信最真实最自然的表现,而不是没能力的表现,不能对他求全责备。再说,人还是会成长的。

第三件事,王莽死后,汉军占据洛阳之时,在定都洛阳还是长安的问题上,无论是绿林派还是舂陵派,都一边倒地想把都城建在距离家乡近些的洛阳。

大儒郑兴建议刘玄说:“长安的百姓之所以杀掉王莽迎接你,是人心思汉,你要想安定全国百姓的心,应该首先到长安祭祀祖先,之后定都长安,这样大家就认定你是刘氏正统,且以忠孝治国,全国百姓才能相信你,才会把你当主心骨,你的皇位才名正言顺。如果以先剿灭赤眉军为由在洛阳拖延,那是舍全国民心而去追求一城一地的得失。万一有人在长安聚众起事,你在洛阳能睡得着吗?”刘玄听后,决定定都长安。

当傀儡皇帝八个月就能力排众议、顶住绿林派和舂陵派的集体压力,定都长安,能说刘玄懦弱吗?从事后效果看,后来赤眉军到长安,主动向刘玄政权投降,说明定都长安的正确性。至于赤眉军后来对封赏不满意,又闹起来,那是另一回事。

从以上三件事来看,要说刘玄懦弱,不是那么充分。后来刘玄又两次设套,要除掉不听话的绿林诸王,还成功杀掉了老领导陈牧、成丹、申屠建,更证明刘玄并不懦弱。

不但不懦弱,还有些心狠手辣。他之所以给人懦弱的印象,是因为他性格偏内向,最初又缺乏历练、表现不那么得体而已。

刘玄和刘縯,是出了三服的堂兄弟,关系不会多亲,从弟弟被杀刘玄不找刘縯帮忙而找外人帮忙就能看出来。但毕竟两人从小一块儿长大,彼此熟悉。

以刘縯的性格,肯定看不起刘玄,因为刘縯自认为是豪杰,且专门结交豪杰。刘縯结交的人,应该是《水浒传》里阮氏三雄那样敢杀人放火又缺钱、缺心眼的人,不会是性格内向、爱动脑筋、爱用伎俩的刘玄之辈。

史书上讲,刘縯“性刚毅”。“刚”字的意思,是山岗旁边立把刀;“毅”字,是一头因愤怒而竖起毛的猪旁边,立着一把长矛。这两个字都是死硬到底、一言不合就动手的意思,结合刘縯杀医生申屠臣的事件,可见刘縯,那绝对是说一不二,沾火就着的主儿。和这样的人共事,要是能和谐才怪。

从刘縯的处事来看,除了在刘玄要杀抗命的刘稷一事上“固争”之外,并无“刚毅”的表现,说明史书把他很多豪横、强势、不容人等事情都回避了,毕竟,刘縯是汉明帝刘庄的亲大爷。

况且人都死了,还说那些不中听的干嘛!

刘縯被杀前,除了刘良和刘秀提醒他要提防刘玄和李轶,没有别人提醒刘縯;被杀时,刘氏家族一个上前帮忙说话的人都没有,包括刘钦抚养长大的刘嘉,可见刘縯多么不得人心。所以可以断定,刘縯之死,有其性格上强势霸道的因素。

舂陵军和绿林军,双方领导层起兵之前没有任何交往,缺乏基本了解和信任,有文化的落魄地主和流氓无产者之间,处事理念和做事习惯一定存在很大的不同,走到一起只是互相需要,所以矛盾会有很多。

比如,绿林军为满足衣食,必然眼光短浅,注重短期效益,所以军纪就差,而舂陵军为夺取政权,注重形象和影响,军纪相对严明。

定位不同的情况下,打下一座城池后,对城内的百姓,就会一个要抢,一个要保。三观不同的两个集团,就像驴唇对不上马嘴,吻不到一块。

绿林军选择刘玄做皇帝,有他的道理。

第一,刘玄是舂陵刘氏子弟,和刘縯平辈,用他做旗号合适;

第二,刘玄较早加入绿林军,和绿林军更熟悉,因此有文化上的认同感,遇事处理上便于通融和掌控;

第三,立刘玄能平衡绿林军和舂陵军的关系,防止队伍分崩离析。

绿林军里,大多数人未必有多少见识,可朱鲔不同。历史对其无专门传记,明确记载的事却有五件之多:

一是杀刘縯的主谋;

二是刘玄封他为王,他以刘邦白马盟誓的誓言“非刘氏不得为王”为由拒绝;

三是不同意刘秀出抚河北;

四是他和李轶共守洛阳,杀掉了和冯异暗通款曲的李轶,致使刘秀长期攻不下洛阳,被迫接受他的投降;

五是刘秀后来还任用他做了九卿之一的太仆,干了两年多,最后得以善终。从这五件事上看,朱鲔的政治谋略、做人原则、识人眼光、军事能力、处事才干,以及杀伐决断,都是一顶一的高手,尤其是杀刘縯的时机选择,杀李轶的决绝,绝对稳准狠。

有这么个明白人出主意,立刘玄为帝顺理成章。刘邦杀功臣的教训,朱鲔不会不知道。如果立刘縯为皇帝,以刘縯的刚毅性格,不可能容下军纪败坏的绿林军首领。

为将来考虑,选一个易控制、文化认同自己的刘姓人当皇帝,才能保住富贵,这符合广大绿林军首领的共同利益,同时也给了舂陵刘氏面子,不影响团结。谁在绿林军里都会赞同,所以站在绿林军的角度,立刘玄没有问题。

除了刘縯和刘玄,绿林军还有一个选择,就是立刘祉为帝。刘祉是舂陵侯的嫡长子,是刘縯同辈中的大哥,为人宽厚,作战也可以,“宗室皆敬之”。

以刘祉在刘氏中的地位和声望,绿林军不可能考虑不到刘祉,同样,在张卬等征求刘意见时,为强化刘氏家族势力,刘縯也可以退而求其次,提名刘祉代替刘玄。

如果绿林军要立刘祉,刘縯更没脾气,而刘縯要提名刘祉,绿林军也要思量。之所以最后没立刘祉,一是刘縯根本没提名刘祉,想的全是自己;二是绿林军的头领,不愿接受非绿林系的人领导,从利益和情感上,都排斥舂陵系,而排斥舂陵系,实际上还是因为讨厌刘縯。

如果把绿林诸将领比作豹子、黑熊、鳄鱼、野猪,把舂陵军比作老虎带领一群狼,处于刘玄的位置,有两个选择:一是在两者之间求平衡;二是依靠一方干掉另一方。第一个选择,刘縯能活,因为刘縯一旦死了,平衡就会打破。

但是即使保持平衡,刘玄还是个傀儡,摆脱不了两头受气的命运。所以刘玄更愿意选择第二个。那刘玄会选择依靠谁呢?刘玄要想不做傀儡,就得有自己的势力,最值得相信和依靠的当然是本家兄弟,而要本族兄弟和老乡支持自己,迈不过强势刘縯这道坝。

刘縯不死,刘玄掌控不了舂陵系,掌控不了舂陵系,就只能是个傀儡。先杀刘縯取得舂陵老乡的支持,再陆续收拾绿林军,是刘玄的最佳选择。所以,刘縯只能死。这是刘縯被杀的根本原因,当然还有直接原因。

刘玄称帝后,大家普遍加官晋爵,刘的爱将刘稷被封为抗威将军。造反的时代,封号叫抗威将军并没什么恶意和不妥,但是刘稷拒绝接受,也不回朝参加刘玄的登基大典,拒绝参拜新皇帝,只有一句话告诉刘玄:“起兵的是刘縯、刘秀兄弟,你算哪根葱?”

别看绿林军平时纪律差,但在这个时候,却没人不捧着刘玄,偏偏舂陵系的刘稷拎不清。绿林派担心舂陵派不服气,必然要杀一儆百,刘稷因此被触了霉头,这叫不打穷的,不打懒的,专打不开眼的。

其实刘稷的行为说明了一点,就是刘縯等人一贯豪横,遇到不顺自己意志的事就爆。用朱鲔的心里话说,这世界上有脱离政治的军事吗?皇帝的命令你不接受,就是抗旨,抗旨是什么罪?当然是死罪,管你功劳天大还是兄弟本家。

但是在刘縯的地盘抓刘稷,势必会引起刘縯的反抗,于是,在刘玄、朱鲔、李轶的谋划之下,趁着攻破宛城、大部队支援昆阳造成刘縯手下部队人数大量减少的机会,刘玄带兵抓捕了刘稷,引诱刘縯前来救援。

刘縯得知刘玄要杀刘稷后,果然赶过来,“固争”,就是顽固地为刘稷争辩。这又是不服皇帝刘玄命令的表现,也是两人被杀的直接原因。

在刘玄最需要立威的时候,刘縯和刘稷不但不支持本家兄弟,反而充当反对派,不服到顶撞皇帝的程度,最后被当作儆猴的“鸡”,有什么可冤屈的呢?

刘玄杀刘縯的理由是成立的,对刘縯却是不公正的,也是不讲情面的,所以背后的逻辑还是权力斗争。不能说落魄皇族和农民军之间的矛盾,或者舂陵派和绿林派之间的矛盾是刘縯必死的理由,刘縯死后刘赐做了舂陵系的代表,和绿林军就能够和平共处,所以刘縯自身性格的原因才是主要的。

这种攻击性太强的性格,谁都会从讨厌到害怕再到消灭。

刘縯的教训相当惨烈,属于比较典型的创业者,在享受成果的前夜,被大股东兼合伙人踢出局的事件。总结教训有如下几条。

第一,刘縯创业过早,他要为时机付出代价。刘縯起兵时,王莽的军事实力还很强大,先起兵就要先与王莽军硬碰硬。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,刘縯不得不进行融资,融资就得释放股权,释放多了,就对公司失去了控制权。

第二,刘縯走捷径的心态有问题,他要为依赖付出代价。他起兵后让刘嘉去引诱绿林军。引诱,无非是用利益和前景去忽悠,以胜利后抢到的财产换来对方的支持,短期目的也达到了。

可是,看似合伙人能带来更多的资源,更容易成功,没看到合伙人可以反客为主,将来有被吞并的风险。你利用一个比你还强大的哥们帮你追求女孩子,结果如何还用说吗?创业,可以合作但不能依赖加利用别人。

第三,刘縯对自身认识不足,他要为豪横和大意付出代价。当绿林军内定立刘玄为帝、征求他意见之时,张卬当面拔剑要求当天必须决定;当刘玄摆鸿门宴,申屠建给刘玄出示玉块时,刘縯毫不在意,事后刘秀提醒他,他也一笑置之。

天之所弃,谁能兴之?这些都是对方要抛弃刘縯的信号,他竟毫不在意,不做准备,真不知他的自信是哪里来的?昆阳之战取胜的消息一传来,意味着王莽政权离倒台不远了,也意味着内部夺权上升为主要矛盾,此时,刘縯必死的因果链条完全充分,他仍没有准备,还在为刘稷“固争”,思想如此大条,焉能不死?

刘縯利用绿林军打天下,绿林军也借刘縯之力,把自身由抢饭吃提升到抢地盘的境界。境界提高一大截以后,绿林军以为,既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让公司上市,那还要你刘縯在一旁叽叽歪歪、虎视眈眈干啥?杀了算了。

刘玄杀了刘縯之后,封了20个诸侯王,稳定了局势,刘家人没一个敢站出来反抗,绿林军也实现了虚君实利的梦想。

可是,事情到此还远没有结束,刘玄这个皇帝的执政能力不行,绿林军又是乌合之众,内讧不断发生。别人看刘玄不行,自然又有人出来创业,如此全国进入无序竞争阶段。

刘縯用自己的一生,给了刘秀很多的营养和反面教训。是他,带领刘秀走上革命的道路;是他,用自己的死,促使刘秀走上创业之路;是他,用自己的悲惨结局告诉刘秀,“刚毅”难有好结果,促成了刘秀“直柔”性格的形成。遇到一个好哥哥,是人生大幸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恭祝你福寿与天齐是什么歌词_恭祝你福寿与天齐是什么歌
js如何判断为空数组